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

【30天把紀律變習慣】-Cheers雜誌

我們不斷重複做的事,成就了我們。表現卓越並不是行為,只是習慣

—希臘哲學家 亞里斯多德(Aristotle)

許多人都認同,培養關鍵1小時的「關鍵」,在於高度的自我紀律。幸好,有理論證明,一旦將紀律「習慣化」之後,我們只需極少的努力就能持續下去。

第1~7天 反抗期:隨時都想放棄
第1至第7天是最容易放棄的高峰期,這期間最重要的,就是讓自己無論如何都要「撐下去」,不管成效如何,但求有「做到」,你就贏了第一步。

解方:從小處著手,且要每日檢視成果
「萬事起頭難」,將困難的事細分為明確的時間、步驟,分段進行,告訴自己,唯一目標就是「繼續下去」。例如培養每天慢跑1小時的習慣,可以先從快走15分鐘開始。檢視每天執行狀況,除了定期檢視可客觀管理自己,也能掌握實際行動與目標間的差距,有助於提高動力及自信。

第8~21天 不穩定期 :不斷受到外界干擾
撐過第1週後,自我惕勵常會略為鬆懈,許多「突發事件」或「外在誘惑」開始向你招手。

解方:將習慣「例行化」,建立彈性應對機制
將你想培養的習慣,在每天固定的時間、地點,以統一的做法進行,讓它變成每日生活固定的「節奏」之一,慢慢的它會深入你的潛意識。生活中難免有意外事件,破壞預定計劃,要考慮遇上例外狀況時如何應對,才不會讓意外造成前功盡棄。例如不能準時上瑜珈課時,有無事後補課或自修的方法?

第22~30天 倦怠期:感到厭煩
習慣化的最後一個階段,你往往會感覺不耐煩:「每天這樣,好無聊喔!」,甚至懷疑:「這樣做到底有無意義或效果?」

解方:創造新把戲,也善用「增強機制」
可以開始為自己的習慣加上一些新的變化。例如慢跑時,更換一條跑步路線、或是邊跑邊聽音樂等等,都可為原本的活動增添新鮮感。而有許多增強機制可以提高你的行動動力,包括自我的獎勵、他人的讚賞肯定、好玩的遊戲心情,或是設定理想的目標等等。

最後提醒:遠離怠惰的3大原則
*一次專注於一種習慣
*行動任務愈單純愈好
*不只重視結果,也要重視過程

讓行動習慣化,能持之以恆的創造效益,才是最終的目的。

-Cheers雜誌